中国人喜欢数字“九”
中国人喜欢数字“九”,成语里面用“九”字的很多,“九霄云外”、“直上重霄九 ”、“可上九天揽月”、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、“九泉之下相见”、“含笑九泉”、“回肠九转”、“九牛一毛”、“九死一生”、“龙生九子”、“十拿九稳”、“十室九空”......
“九”代表很多种意思
中国人喜欢数字“九”,“九”有多种意思。有极言其高的,如“直上重霄九”、“九天云外”;有极言其重的,如“一言九鼎”;有极言其深的,如“九泉之下”、“含笑九泉”;更有极言其多的,如“十羊九牧”、“龙生九子”、“回肠九转”、“九合诸侯”;有极言其高贵的,如“九五之尊”的“九”(“九”在个位奇数中最大,“五”在奇数中居中,有调和的意思)。不管怎么说,“九”就表示个位数里面的最大数,用来表示各种情况的极限。
“九”的用法有来源
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》里面说:“天有九野”,扬雄《太玄经》里面有:“(天)有九天”,
清代汪中《述学·释三九》中说:“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,则约之以三,以见其多,三之所不能尽者,则约之以九,以见其极多。”《素问·三部九侯论》中说:“天地之至数,始于一,终于九焉。”认为“九”是最高数,超过九,就要进一位,又回到“一”了。因此,自古至今,常用“九”表示多的意思。
从几个用例看“九”的用法
“可上九天揽月”:毛主席词《水调歌头·重上井冈山》中有“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”,古人说天有九重,“九天”说的是天的最高处。古诗有“王子去求仙,丹成入九天。洞中方一日,世上已千年”。
“一言九鼎”:战国时期,毛遂自告奋勇随平原君赴楚国求援,楚王不肯出兵。靠毛遂的一席话说服了楚王答应出兵援赵。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”什么叫“九鼎大吕”,夏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,是夏商周三代传国至宝。大吕,是钟名,和鼎一样视为古代国家的宝器。“一言九鼎”就出自这一典故。平原君夸奖毛遂“一言九鼎”本来是夸毛遂的口才好,后来演变成了“信守诺言”说话算话的意思。足见“九”的分量有多重。
“九泉之下”: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爱小儿子共叔段,不喜欢郑庄公,还与共叔段里应外合帮共叔段夺王位,被庄公挫败。庄公非常恼怒自己的母亲,发誓说“不及黄泉不再相见”,意思是除非死后才会相见。后来庄公后悔了,又无奈已经有了誓言。在颍考叔的劝谏下,采用变通的办法,挖掘地下通道,见到泉水,在地下通道里面既可以母子得以相见,又没有违背誓言。从《孟子·尽心上》“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”的说法看,一仞大约是6尺或9尺,九仞就有六七丈深,足见“九泉”有多深。
“九合诸侯”:公元前656年,齐桓公约集宋、鲁、陈、卫、郑、曹、许七国攻楚,责备楚国问什么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(用来滤酒的)。楚国承认错误后,齐桓公又和楚国一起观看军容显示军威,然后又与包括楚国在内一共九国之多的诸侯一起在召陵(今河南郾城)定立盟约。“九合诸侯”是极言一起订立盟约的国家之多。
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:战国时期,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《离骚》,写屈原以忠心反被谗言所害,可是他仍然矢志不忘君,以致心烦意乱,去住不宁,故其作品名曰《离骚》。
其中有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,前面说他虔诚效法古贤,却不被理解,他哀叹人生之艰辛,洁身自好忠言进谏反被遗弃,蕙草做成的佩戴被毁了,我用芬芳的白芷话替代,这些都是我心中的所爱,即便我死多少回也不会悔改。这里的“九死”就是极言多的意思。
常用“九”的倍数也是表示众多
中国人常用九的倍数表示众多的意思。《水浒传》梁山泊好汉众多,就用一百单八将来言其多。《西游记》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,极言要想取得真经,须经灾难考验之多。猪八戒有天罡三十六法变化本领,孙行者有地煞七十二术变化之能。这三十六与七十二之数,有人说是六的倍数,其实也未尝不是九的倍数。罗汉有十八位,武艺有十八般,王宝钏苦守寒窑也有十八载,地狱有十八层,天下黄河有九十九道弯,还说女大有十八变,等等。十八是“九”的倍数,它们有实也有虚。这些“九”的各种倍数大多是极言其多的意思。(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)
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,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。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!
【责任编辑:Joker】
分享到: |